2023年的高考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对于高三毕业班同学而言,将要迎来最紧张、焦虑的阶段。考前的紧张、焦虑不仅出现在考生之间,甚至一些考生的家长显得比考生还焦虑紧张,他们的不良情绪甚至会“传染”给孩子,从而影响考生的心态。
(相关资料图)
那么对于即将高考的学子、家长而言,该如何度过考前的最后阶段,要如何调整考前心态?海都记者采访了福州屏东中学与福州格致中学的心理健康老师,针对高考前这个特殊阶段,为考生以及家长送上几条关键时期的心理调节建议。
考生篇>>
看待事物不妨从积极角度出发,保持良好的情绪
许多考生考前最忧虑的事莫过于:“还有好多内容没复习,却紧张得复习不进去怎么办?我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万一发挥不好怎么办?……”这些忧虑困扰着本该专心复习的考生,进而影响复习效率甚至想要逃避。
对此,福州屏东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陆未央表示,很多同学现阶段感觉很低落,紧张、害怕、焦虑、心烦各种负能量轮番上场,这其实是大考前非常正常的“灰暗时刻”。
如何走过这段“灰暗”的旅程?陆老师建议考生们多关注自己每天的积极情绪时刻,例如“昨晚睡得还不错”“中午吃到了喜欢的菜”等,把它们当作每天生活中的“小确幸”。正因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此消彼长的,所以在这段理所当然“笑不出来”的日子里,多关注每天的积极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负能量,让你感受到辛苦的日子也有快乐,灰暗之中也有亮光。
合理选择复习内容,让学习更高效、情绪更积极
在最后的倒计时阶段,该如何做到有效复习,陆未央老师建议考生从自身的心态出发,选择提升学习掌控感的复习内容。
现阶段一个可参考的思路是,与其钻研新题不如重视曾经做过的旧题、错题。因为高三做过的题量已接近饱和,而熟悉的旧题蕴含的思路可以换汤不换药地变成新题。
此时重视旧题、错题还有三个好处:一是成本小性价比高,做一道新题的时间可以做几道旧题;二是记忆更牢,很多同学已经把错题的正确解法忘了,但再次复习可以很快回忆起来并保持到考试;三是心理上掌控感强,消化速度比新题快,提升成就感,它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已经掌握的”而不是“还没掌握的”知识。
成功应试,保持学习、生活的正常节奏很重要
面临大考,对于生病或失眠的担心,常常影响考生的情绪。对此,陆未央老师建议:“如果这时考生心里慌了,那么心理影响远比身体不适的实际影响大。人体机能的弹性很强,即使生病或连续两三天都失眠,在考场的氛围之下也基本上能保持高度专注,因为身体会调动之前储存的资源,在应考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甚至有部分人发烧时思维更活跃、专注力更强。”
部分学生的考前焦虑,来源于成绩的波动。陆未央老师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身节奏自我调整。她说:“有同学觉得自己考试成绩总是莫名地一次好一次坏,往往是自己的心理暗示导致‘预言成真’。这类考生刚好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如果预计正式考试会踩在‘低点’上,就通过给自己额外加一场模拟考来调整节奏,让正式考试踩在‘高点’上。”
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或是考试成功的关键。陆未央老师表示,要保持平时规律的作息时间。她说:“不建议在临考前一两天突然放松,如果平常一天只睡六小时突然变成八小时,并不能让自己精力充沛反而会更加疲劳。突然不学习,只休息、散步、看电影,也会损失掉短期记忆储存的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家长篇>>
家长与考生相处,应避免情绪上的不良影响
对于考生家长而言,最后倒计时阶段该如何与考生相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家长的期望与情绪对于考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学生心态。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领衔名师、福州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汤璐璐向记者介绍了引起家长焦虑的几个原因——家长期望值太高,担心孩子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担心孩子考不理想没有好的出路,影响孩子的未来;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要让孩子考个好学校、好专业,为将来未雨绸缪;孩子考不好丢大人的脸面,被人说教子无方,面子文化心理作祟。
汤璐璐老师说:“许多家长生活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把此作为家庭最核心的任务。在此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会紧张、焦虑。”汤璐璐老师表示,过高的目标也会造成高压力。因此不要设定高指标和过多关注分数。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只有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对考生的负面影响才会减至最低,不要去和别人攀比,只要孩子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就已经成功了,就值得庆贺、高兴。
家长是最好的心理老师,让考生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当考生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时,家长是最好的心理老师。汤璐璐老师建议,家长可以改变与考生的沟通方式,例如,可以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心烦,能不能告诉我,说出来,心里会好受一些,或者有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块来商量解决等。”这样的谈话有利于孩子心情的稳定。
此外,与考生交流,要避免谈论“万一考不好会怎么样”“你是家中希望,一定要考上”之类的话。家长的这类言语,可能会挫伤考生自信,并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高考最后的冲刺。
高考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家长应当充分理解和帮助考生,对考生说教也要采取委婉的方式,尤其不能在考前指责他。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的努力多肯定,这会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
汤璐璐老师认为,当孩子与家长诉说困难或者心中的压力时,家长要多听少说,不要说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汤璐璐老师说:“孩子与你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你要马上解决它,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你的信任。其实他知道如何解决这种压力,此时,他更需要你理解和支持。对于考前的孩子,你能做的就是给予信任。”
保持自然的相处,收回不寻常的热情
高考前,有些家长把考生看成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说话轻声轻气,走路小心翼翼,甚至有的母亲在孩子复习的时候一会儿给孩子端上一碗热奶,一会儿给孩子送上水果……
对于这种情况,汤璐璐老师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有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如果受到过多的关注,就会按照社会交换理论来想事情,认为这种过度的好是对他们存在某种强烈的期望,是想得到另一种比较大的报偿,所以会感到有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这几天父母对我太好了,万一考不好,我没脸面对他们”,最终产生负面效应,不利于孩子正常发挥。
家长的心态平静、情绪稳定能够给考生创造一个“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心理支持。汤璐璐老师建议家长能够分清、尊重界限,“孩子的战场放心地交给孩子,如学习、考试、自我管理等。家长自己的战场尽职尽责,如提供舒适的环境、做好后勤保障、帮助孩子抵挡或化解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如亲友的过度关心等”。
编辑:陈悦瑶